[size=10pt]2011年12月21日,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马尾港附近的中铝瑞闽铝板带有限公司发生乳化液泄漏事故,大量的乳化液从生活区排污口流入闽江,预估入侵闽江2平方公里,而马尾旺岐自来水取水口就在六公里之外。为保护水源地,铝厂百名工人奋战两日。阿剑/CFP[/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自来水有多重要?[/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全国共计4000余家自来水厂,为4亿多县级以上城市居民,每天供应6000万吨自来水。[/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自来水水质如何?[/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一个悖论:几乎所有饮用水界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城市水质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几乎没有一家水厂自检自测水质不合格。[/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哪个更接近真相?[/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建设部、环保总局等多部委联合印发《全国城市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规划》,明确称:“全国近年抽检饮用水合格率83.4%。”[/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83.4%合格率,意味着不合格率超过15%,足以让人忧心,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仍然远远低估了不合格率。[/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上述数据所依据水样2000余份,仅是国内重点城市或少数城市水样,甚至不包括地级市水厂。“无法代表全国情况。”宋兰合告诉财新记者。宋兰合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下称住建部水质中心)总工程师。住建部是中国城市饮用水主管部委,水质中心专责监测水质。宋兰合说,“中国水厂的问题,越往下越多。”[/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2009年下半年,为了“大致搞清”全国城市饮用水的水质状况,住建部水质中心作了一次全国普查:抽检范围扩大到县城以上的全部城市;交叉检测:“这个省可派那个省,那个省可派第三方省,但不能互派。”宋兰合解释。[/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之所以交叉检测,是因为中国仅有两三个城市的水质监测单位独立于水厂,其余监测单位,哪怕是住建部水质中心的国家监测站和地方监测站,均由地方水厂内部水质监测部门担责,“两块牌子,一班人马。这样的自检自测可信度不高。”[/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要投入更要改革[/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在王占生等学者看来,城市水业基础设施向来就薄弱。“过去十几年内又只有少量投资,欠账严重,而水源又污染加重。在这样的局面下,地方说水质全面达标,这不就是骗人吗?”[/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根治自来水之疾,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净化水源地。这是学界的共识。水源地如果达标,即便是只用最基本的传统工艺处理,水质都会合格。[/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根治水源水质,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与江河湖海的水环境治理规划对接。“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子孙后代的根本福祉,政府责无旁贷。”王占生说。[/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回到现实,根治水源之路至少也要15年至20年,改善自来水水质无法等那么久。当务之急和务实之选,是自来水厂的工艺升级。[/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据宋兰合初步估计,在现有水源条件下,至少20%至30%的水厂需要尽快上马深度处理工艺,还有相当数量的水厂需要改进传统工艺,方可实现自来水出厂水质量基本合格。[/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王占生更为悲观,认为中国水源污染严重,因此大多数水厂需要上马深度处理工艺。尤其水源不好的地方,必须马上动起来。[/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自来水输水管道需要立即投资。刘文君认为,供水管网曾是全球难题,但最近数十年间,发达国家通过逐渐更新管网,以技术手段维持管网水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等方法,已基本解决管道二次污染问题。解决管道问题,技术不再是障碍,主要是地方政府欠缺投入。[/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由于城市建设基本成型,更换管道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各地应制定时间表,逐步更换。”刘文君说。[/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王占生曾对深度水处理工艺的成本作过经济测算,其结论已为业界普遍认可:水厂上马深度工艺,每吨水成本相应上升0.3元左右。另有学者认为,管道硬件投资,会让每吨水成本再上涨0.5元上下。如此算来,如果以县级以上4000余家水厂日供6000万吨计算,每年成本增加200亿元左右。[/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宋兰合表示,在国家层面,要通过制度设计解决二次供水和水质检测的管理体制问题。[/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刘文君、王占生、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等共同呼吁,要建立独立于地方水厂的专业水质监测机构,变水厂自检自测为第三方检测。水质检测数据要及时向全社会公开。[/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傅涛认为,发达国家在城市供水方面体制各异,路径不同,但均能实现饮用水合格,甚至保持直饮水标准,其政府在供水基础投资上占据主导,在运营环节追求效率。[/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傅涛指出,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各级政府和水厂对供水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隶属福建省国资委的福建中闽(罗源)水务有限公司,是一家日处理上百万吨水的大型水企,其供水业务有泉州、罗源等处。该公司处境不妙,董事长郑相钗向财新记者抱怨说,由于成本倒挂,每供一吨水要亏三至五角钱,企业连年亏损。[/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水厂亏损,投资无钱,政府不给,说水业已市场化;水厂成本倒挂,要求提高水价,政府又不同意,说供水行业是市政公用事业,政府要统一定价。”郑相钗说。[/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十多年来的水业市场化改革,到了需要更进一步的时刻。[/size][size=15pt][/size]
[size=10pt]在采访中,一位饮用水界人士用极慢的语速,向记者讲了三句话:对每个人来说,饮用水像空气,无可选择,无从逃避;对政府来说,供水工程是最为基础的民生工程,远比修马路、建高铁、盖高楼更为基础;近十几年来,供水成了最被忽视的民生工程。[/size][size=15pt][/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