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污染
环保事件频发并已由城市向农村悄然转移。除了工业污染,还有农村生产与生活污染,化肥与农药大量使用,不可降解的垃圾越来越多,农村环保问题逐渐显露,让人心忧。
2011年12月21日,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京闭幕,会上释放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将进一步深化“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路边、墙角、屋后,大小不一的垃圾堆星罗棋布,上面花花绿绿的塑料袋、烧焦的鞋子、溃烂的水果、酸臭的剩饭、破碎的瓶罐、废旧的电池。
村边小溪中的污水缓慢地流动着,散发出刺鼻的臭味,鱼虾几乎绝迹。
这是近年来本刊记者在农村采访时经常见到的常景。记忆中的少年在小溪捕鱼捉虾的场景不复存在,相反对于溪水,村民选择了敬而远之,因为“可能有”毒。
如果这些农村处于矿区,情况则更遭。除了农村生产生活污染外,工业污染更是无处不在。
光秃秃的山被挖得千疮百孔、植被严重破坏,鲜有树草,映入眼帘的全是灰尘,随风飘扬,犹如浓雾,倘若吸入口中,全是灰渣,非常难受。村口的小溪,流过的是黑色的废水,来源于上游的选矿厂。
这是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小营乡哈叭沁村上演的一幕。近年来,由于铁矿石价格飞涨,当地铁矿开采非常繁忙,带来的粉尘与废水污染随之增多。
“因为开矿,一些地方植被破坏严重。” 当地村民说,植被的破坏直接影响到了百姓生活,原本美丽祥和的山村变得尘土飞扬,农用地被破坏无法耕种,地下水也被污染。“究竟是企业的利益重要,还是百姓的民生重要?”多次举报无果后,当地村民感叹道。
事实上,这并非孤例,类似情况还有很多。
据统计,近年来,环保部接到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农村环境问题的分别占总数的70%和80%。
在2011年上半年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坦承:农村环保总体滞后,已成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
污染向农村转移
缘何数年间,曾经的青山绿水在农村逐渐消失,横流的污水取而代之。
专家指出,农村环境污染可分为生活、生产、工业三大污染。从生活污染来看,由于农村很少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再加上农民环保意识的缺乏,生活垃圾随手乱扔,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从生产污染来看,农民在使用化肥、农药上缺少科学性,流失的化肥、农药和随手扔掉的农药瓶,很容易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从工业污染来看,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城镇的环保“门槛”也越来越高,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很难在城镇立足,于是转向广阔的农村,也正因此,农村的环境正在不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