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修复就是采用物理、化学或/和生物的手段,把受到污染的水体和土壤恢复到还没有被污染时的状态。由于我国环境保护和水土修复形势严峻,水土修复在我国有着迫切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国家拿出大笔资金予以支持
但就目前而言,水土修复行业要真正实现繁荣,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首先,进行水土修复的前提是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而这是一件就目前的技术而言相对困难的工作。就污染源而言,包括工业“三废”、污水和生活垃圾等点污染源,这些是相对容易控制的,但还包括农药化肥污染、空气污染物沉降等面污染源,则是难以控制的。
其次,难以短期见效,投资者积极性不高。以土壤污染为例,其具有明显的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和不可逆转性,危害较深远,但治理修复投资强度大,需要周期长,若单纯计算经济效益,该行业的吸引力值得思考,而修复过程的监管和效果评估也有待进一步理清机制,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三,水土修复专业性强,相关技术成熟度有限。为了找到能更快见效、副作用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的水土修复方法,各国都在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科研力量进行研发,且有了很好的进展,但真正投入使用还需进一步验证,最近一个时期普遍支持自然生态修复。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制定好全国水土修复规划,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发展思路、总体布局与措施安排,构建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二是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水土修复的积极性,从污染源、污染途径和土壤、水体的保护等几方面入手,如鼓励绿色种植和清洁生产,兴建扩展污水处理设施等。加强好典型和经验的总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水土修复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和忧患意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重视水土修复科技的创新与扩散,延长水土修复行业的产业链,提高其经济和社会收益。四是积极推进工作思路、体制机制和治理模式的创新,强调综合治理和修复。五是要从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拓展水土修复行业领域。
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地下水和地表水都会跟土壤产生接触,而空气中含有的各种污染物也会通过诸如降雨等形式渗入地表,最终成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的一部分。虽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百姓日常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我国亟待修复的土壤及地下水面积巨大,并且遍及农村和城市地区,经济发达区域尤其严重,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市场的潜力巨大。2006年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39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但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10。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
我国的土壤和地下水处理事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需要从政策立法、行业规则建立、大众普及教育等多个方面努力,而恰恰在这些方面我国同其他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