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把注意焦点放在给水上,而对需水注意较少,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水有利于人体健康,了解甚少。因而在我们饮水行业中出现不少分歧和误导。目前比较公认的健康水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点标准;
1.不含任何对人体有毒,有害及有异味的物质(尤其重视有机物污染)
2.水的硬度适度,50—100(以碳酸钙计)为宜
3.人体所需有矿物质含量适中(主要考虑人群普遍缺乏的常量元素)
4.PH值要呈微碱性(7.0—8.0)
5.水中溶解氧及二氧化碳含量适度(水中深解氧≥6MG/L)
6.水分子团小(HZ数值表示)
7.水的营养生理功能(如水的溶解力,渗透力,扩散力,乳化力,洗净力等)要强.
不管“好”水还是“坏”水,能达到国家标准就是健康水。这个标准就是由建设部颁发的《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1999)。这个标准是经过广泛讨论及征求意见后制定的,也是目前关于此方面的唯一国家标准,而卫生院防疫站门同样是依据此标准对水质进行验收和发证的。
二是,怎样把健康水送入家庭
这实际上是关于饮用净水输送管路的设计和选材及施工工艺的问题。经过净化装置生成的净水,即便是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它的保鲜期也是非常短的,大约只有4个小时左右。这是由于净水中极微量的细菌群的繁殖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保证杀灭水中全部的细菌。所以在净水管路的设计上就必须采用独特的双路循环再生灭菌的方法,使净水在管路中不断循环不断净化灭菌。管路材料的选用上有几种选择,不锈钢、钢塑管、PP—R等材料均可使用,但必须选用经过卫生防疫部门检验及认证的品牌,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品牌的质量有保证,更是因为在工程结束后的水质验收阶段卫生防疫部门要求必须提供此类材料的检验报告。目前我公司生产的不锈钢管、管件、阀门及代理的钢PP—R管材管件均以通过检验及认证。
施工工艺方面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规范,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地方。从国内几个管道分质供水项目来看,存在着重净化装置轻输送管路、重材料材质轻施工工艺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材料进场前的脱脂清洗、施工中的安装工艺、辅配材料的选择、施工中及完工后的管路冲洗封闭,是很难顺利通过最终的水质检测的。
三是,送水后的系统日常保养及维修
工程通过最终的水质检验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万事大吉,净水设备尤其是核心部分的超滤材料需要日常运行管理及定期维修更换,入户终端水质也需要定期检验,才能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