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供水被称为自来水全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但往往最后的环节,最容易被忽视。
由于市政供水管网压力不够,城镇六层以上的建筑都需要借助二次加压实现供水,具体方式是在管网末端建设蓄水池或水箱,通过水泵等设备加压,使自来水“水往高处流”。
虽然二次供水已经在全国广泛应用,但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责任上,却一直处于空白地带。“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针对二次供水的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刘睿介绍说,仅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中可见部分要求。“也很笼统。”
无法可依,导致二次供水的蓄水池、水箱和相关设备都以地产开发商所建为主,标准和式样五花八门。
“北京、上海等城市要求实行卫生许可。”刘睿介绍说,二次供水设施使用的过滤、软化、净化、消毒设备、防腐涂料,必须有省级或以上卫生部门颁发的“产品卫生安全性评价报告”,但实际上,并没有部门监察和管理。“一个城市有多少二次供水点都是糊涂账。”
谁该管这件事?几位专家的意见都不统一。刘睿认为,应由住建部管理,因为“自来水厂归住建部,二次供水是自来水厂的延伸。”赵飞虹认为,应由卫生部管理,因为“卫生许可证由卫生部颁发,代表权限审核”。白康认为,应由城市建设部门管理,因为“二次供水属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以片区为单位。”
最终,城市二次供水成为监管空白,无人负责。
在主体不明晰的情况下,二次供水设施按照权属分类,单位的二次供水管理由拥有单位自己负责,居民住宅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由开发商负责建设,交由物业公司管理,具体的管理效果和责任无法得到保障。
按照这种管理机制,“几乎能出的问题都可能会出。”白康介绍说,假如二次供水设备出现违规产品,本身就含有有害物质。蓄水池和水箱也漏洞百出,有的设计过大,导致水停留时间过长,影响水质;有的无密封防污染措施。“最常见的是无人管理,无人清洗消毒,水箱内都是淤泥杂质。”
饮用水国标的妥协与斗争
2006年底,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下称“新国标”),自2007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并以5年过渡期为限,要求全部饮水生产企业必须在2012年7月1日前达标,违者将受到行政执法部门的制止和处罚。
如今,大限已过,卫生部却给出了另一个时限:到201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对106项指标的检测能力才能实现全覆盖。
第三方检测将提高可信度
“各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承诺常出现在各地地方政府的口中,但它并不能平息公众的怀疑和担忧。
今年1月15日起,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将首次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供水水质信息,每季度一次。显然,在猜测和质疑声中,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希望通过信息公开赢取信任和支持。
但专家们并不买账。“意义不大。”刘睿认为,这是一次进步,但不解决“自监自测”的问题,可信度仍是软肋。
目前,我国水质安全施行“三级监测”制度:第一级,在生产一线,由工人每半小时进行一次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消毒剂、浑浊度等感官指标;第二级,由水厂化验室每日进行一次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微生物、有机化合物等9项指标;第三级,由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进行检测,主要项目包括自2012年7月1日起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规定的106项监测内容。
“三级监测”制度看似严丝合缝,但“所有监测程序都是在水厂内部完成的,所谓的监测中心,包括住建部水质中心的国家监测站和地方监测站,实际都是地方水厂的内部水质监测部门。”白康称之为“两块牌子,一班人马”。
除了“三级监测”制度,供水企业的主管单位住建部每年还会进行一次省级交错检查。樊康平介绍说:“为了以示公正,县级以上全部城市进行交叉监测,比如A省监测B省,B省监测C省,A、B省不能互派。”
但作为主管单位,住建部同样是利益相关方。
2009年,全国水厂普查数据并未公开。2012年5月,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总工程师宋兰合曾透露,2009年全国普查涉及的4000余家水厂中有1000余家出厂水质不合格,引发了公众普遍关注。
随后,该机构主任邵益生称,2009年水质普查合格率为58.2%,但2011年住建部又对占全国城市公共供水能力80%的自来水厂出厂水进行了抽样检测,水质达标率为83%。
最后的关卡是卫生部下属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市、县都有各级疾控中心,每年做一到两次的水质全分析。”曾多次参与此项工作的白康介绍说,作为“局外人”的疾控中心成为最客观公正的检测方。
但据白康介绍,监测结果并非公开,而是交由各地政府部门,“政府说能公布再公布。”
此外,疾控中心也并非真正身处“局外”。据白康了解,除中国疾控中心外,各省、市、县级疾控中心的财政拨款并非由卫生部下拨,而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既管着水厂,又管着疾控中心,它会不会有顾虑?尤其是监测结果不乐观的时候”?白康说,从未见过有监测报告说某地水质不好。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么无形中,某些地方政府就可能会成为利益中转站,把水厂和疾控中心拉到了一条船上。
多年来,业内专家都在积极呼吁“第三方检测”。“不是监察测量,而是检查测量。”在水质检测实验室工作的赵飞虹解释说,“由中立的实验室承担检测任务,政府、水厂、公众都可以拿样本到这里检测,实验室只是技术部门,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
但现实是,“我们实验室可以检测,但结果很容易被官方推翻,因为我们不是国家授权的权威机构。”赵飞虹对此很无奈。
获得国家授权并不难,樊康平介绍说,“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资质认证就可以。”但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全国获得授权的实验室不足百家,都在水务集团。”刘睿称。
文章相关链接:大河水网:http://www.dahes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