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透露:从2009年开始,3年之内,全国90%以上县城都必须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的投资约需1万亿元人民币。如果再加上供水、中水回用、排水、水污染防治、南水北调工程、节水用具的研发推广等,总数将不会少于2万亿元。多家水务巨头均看好中国水务产业,表示未来将加大投入争抢市场。由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等因素,水务业正面临重要的发展。这里面是机遇还是危机?
机遇!国内外巨头欲加大投资掘金中国水务业
6月3日,Aquatech China 2009国际水处理展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与会的多家水务巨头均看好中国水务产业,表示未来将加大投入争抢市场。包括水务投资及工程公司威立雅,膜技术制造商GE、陶氏化学,末端净水器企业美的等在内的众多厂商,大家一致表示:中国水务产业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消费者对水的刚性需求和品质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会加大投入,争取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查看详细]
危机!外资溢价收购中国水务的阴谋
在地方政府以高溢价向国际水务巨头出让水业资产的背后,隐藏的可能是公众将要长期为高额水价买单、本土水务企业被边缘化,以及影响中国未来的“水危机”。
外资到底看中了中国水务什么?外资进入在多大程度上推高了中国水价?中资水务为何接连败北?这些疑问将随着记者的调查而云开雾散。 [查看详细]
呼声!从民生大方向去审视“外资水务帝国”
近日,一家经营类报纸发表文章称,外资水务巨头再次向西安自来水公司发起了并购攻势。
城市公用事业确有改革的必要,外资进入城市供水等领域也不失为一种探索的方向,但是,如果地方政府抱着甩包袱的心态,在改革路径选择上过于图省事,就有可能在公共服务方面埋下祸根。从发展的方向看,外资进入供水领域可能会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提高城市公共建设的效率;但从民生的方向看,外资对城市供水的大面积“控场”,有可能从体制层面改变其公用性质,从操作层面削弱政府的定价能力,并在实质上剥夺民众参与公共品定价的权利,最终将损害公众的福利。如何避免这种可能性的出现,是地方政府在设计供水改革方案时一个重要的考量方向。 [查看详细]
外资不影响中国供水安全
6月14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下称“环境商会”)召集在京媒体,首度对外界有关环境公用事业改革的质疑进行回应。
经过几年的实践,一些国际资本已进入中国环境产业市场,并获得较快发展。以供水行业为例,2007年,威立雅水务、中法水务等6家外资企业所形成的供水能力达到了全国供水总能力的8%。
近日,一些媒体对外资水务企业在中国的扩张以及因此对中国供水安全的影响表示了担忧。 对此骆建华指出:“我们应该看到,外资企业在中国水务行业的市场地位离垄断仍遥不可及,更不可能对中国的供水安全造成影响。”
他分析说,一是从外资企业签约项目的处理能力来说,在华主要外资企业目前所有签约项目的供水总能力不到全国供水总能力的10%,排名第一的威立雅水务实际市场占有率不到3%。可见,目前外资企业在中国供水市场尚未形成垄断地位。 [查看详细]
企业动作
·外资控水务 水价上涨百姓买单
中国水协会长李振东一眼看穿问题实质,“外商今天高溢价收购供水资产,明天都要成倍地赚回去。一届政府的政绩,将成为今后历届政府的严重隐忧,最终都会转嫁给老百姓。”
·公共产品市场化 成涨价的借口
公共产品运行机制隐含的问题是,由于各地政府财力有限,往往无法直接投入或进行补贴,而更多寄希望于通过调价来解决补贴不足问题。与此同时,公共产品涨价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引发民众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对公共产品涨价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