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河流湖泊水系,却面临着水质型缺水的尴尬局面。单一水源不仅不能满足需求,还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一旦水源发生危险,必将造成社会恐慌。为此,除了合理规划流域内的产业布局外,更需要在水源地的开发上多做文章。
江苏盱眙号称淮河明珠,位于淮河进入洪泽湖的通道岸边,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喝着淮河水。但1994年7月的一次特大
事件后,当地不敢再相信淮河水。如今,县城的居民,全部仰仗着龙王山水库的水。
盱眙县环境监测局局长朱萍对17年前的那次噩梦记忆犹新。1994年7月淮河上游因突降暴雨而采取开闸泄洪的方式,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污水放下来。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河面上泡沫密布,顿时鱼虾大量死亡。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环境疾病防治所所长陈晓东当年曾参与处置这场水危机,至今仍记得污水的颜色“像酱油一样”。
江苏近年来为确保饮用水安全,立法要求各地建设备用水源地,但盱眙目前无法做到这一点。盱眙水务局水政水资源科科长周洪顺表示,1994年特大污染事件发生后,沿淮各地投入几百亿资金治理污染,水质一度好转。但2002年与2003年,上游多次排放大量污水,导致盱眙的养殖业损失惨重。“如此不稳定的水质,谁敢相信?”尽管监测显示目前流经盱眙的淮河水属于三类水,当地依然不敢将它作为备用水源。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表示,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河流湖泊水系,却面临着水质型缺水的尴尬局面。众多工业企业分布在江河湖泊附近,造成水源污染事故隐患难以根除。单一水源不仅不能满足需求,还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一旦水源发生危险,必将造成社会恐慌。为此,除了合理规划流域内的产业布局外,更需要在
的开发上多做文章。
建立备用水源地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单一水源的供给形式,特别是以地表水源为主的南方地区,尽管都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却缺少规避风险的有效举措。专家表示,各地水系面临危机一击即溃,建立备用水源地迫在眉睫。
保护与开发水源地应双管齐下
我国水源地存在的现实问题,正在严重考验政府的决策能力。当下要做的,应想方设法保护好现有水源地,同时积极寻找备用水源,以保障城市饮用水的绝对安全。
在上海自来水博物馆中有这么一部“水源地变迁史”:苏州河和黄浦江市内段是上海最早的水源地,先是苏州河水质日趋恶化,上海水源取水口被迫迁至黄浦江军工路附近;1978年,取水口又被迫溯流而上;1987年7月,取水口不得不再一次移到黄浦江上游临江段;1998年7月,二期工程又将取水口上迁到了黄浦江上游的松浦大桥附近水域。今年6月8日,上海超过千万的人口喝上了来自崇明长兴岛西北方的青草沙水源地的长江“江心水”。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信息中心主任何春银表示,不断变更水源地的背后,是一整段惨痛的水源地污染史。现在江苏沿江及上海的很多取水口集中到长江甚至长江中心,实际上表明已经没有退路。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尽管有的城市已在亡羊补牢,但是绝大部分城市依然存在水源储备和应急
储备不足、管理及工程技术措施不落实、缺乏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做出及时反应的监测系统等问题,在突发性污染、输水设施故障、特殊干旱年份等紧急情况下,应对将极为被动。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建议,应尽早完善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体系,包括突发性污染事故隐患调查和脆弱性评价、应急管理机构、相关法律法规、应急监测系统、应急处理方法以及
、事故损失评估等。此外,还应以水功能区为基本管理单元,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和保护为核心,发布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切实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定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