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008年以来,河南省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河南省原有水管单位608个,改革后全省共批复水管单位649个,其中省管单位7个、市管72个、县管570个。目前,所有水管单位都已完成两定测算和分类定性,人员编制已全部批复,共批复事业编制23150人,其中财政全供18464人,财政差供4138人,自收自支548人。
全省已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28372万元,占应落实总数32756万元的87%。已落实或经财政部门承诺列入2009年预算的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30431万元,占应落实总数35472万元的86%。两项经费共计落实58803万元,占应落实总数68228万元的86%。其主要作法是: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委徐光春书记非常关心关注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多次向有关领导询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做出重要指示。郭庚茂代省长多次听取水管体制改革专题汇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对省直属水管单位改革意见进行了批示,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水利厅要派出指导组到基层进行指导督办,以保证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确保改革坚决稳妥顺利进行。刘满仓副省长多次召开省长专题办公会,研究部署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并多次深入基层水管单位进行调研。9月8日,在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关于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系统问题的调研报告》上批示:我们要认真研处,抓紧解决突出问题。省政府于10月9日召开全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安排全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并同时省政府转发了省水利厅《关于全面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08〕83号),明确提出到2008年12月底完成全省水管体制改革任务,2009年3月底完成全省水管体制改革验收。各市县政府均召开会议,层层安排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改革步伐。
二、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水利厅多次到省编办、财政厅、发改委、劳动保障厅等有关部门进行汇报沟通,争取支持。省编办、财政厅、发改委、劳动保障厅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地参与调研、考察以及改革方案的编制、修订和审核。按照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11月25日至27日,省编办、水利厅组成3个考察组,分别到安徽、湖北、广东、广西等改革先进地区,考察水管单位内部改革情况。考察后,对省属7个水管单位内部改革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及时向省政府作了汇报。
三、加大检查督导力度。为全面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省政府建立了督查制度,由省水利厅副厅长带队,发改委、编办、财政厅、劳动保障厅等有关部门组成4个督查组,分片包点,对市县进行督查。省水利厅建立了改革进度旬报制度,每隔10天统计一次各市改革进度,并编发一期水管体制改革通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努力促进全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
四、严格落实奖惩措施。根据省政府《关于全面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08〕83号),将水管体制改革与"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挂钩,根据各地改革进展情况进行竞赛排名。将水管体制改革与项目申报和经费分配挂钩,对于改革进展缓慢的市县,在向中央申报安全饮水项目和农业百强县时不予转报,并对基建、岁修、水保、农水等项目和经费不予安排;对完成改革任务好的市县,在申请中央、省级投资时予以优先安排。通过采取以上办法,促使各地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快改革步伐。
五、加快单位内部改革。省水利厅高度重视省属7个水管单位内部改革工作,组织人员修订、完善并下发了《科级及以下职位竞聘上岗和人员分流安置实施意见》,4个副厅长分别到7个单位召开动员会进行了安排部署,并派出2个工作组到各个单位进行督查指导。12月15日至18日,水利厅统一组织对省属7个水管单位人员进行考试,实行竞聘上岗。各地根据不同情况,认真开展内部改革工作,目前已有182个单位完成了内部改革。
六、理顺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按照省水利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小型水库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豫水体改〔2008〕2号),平顶山、三门峡市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将原乡镇管理的237座小型水库改制为县管的23个小型水库管理中心,批复财政全供事业编制267名,理顺了小型水库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长效管理机制。其它小型水库较多的市正在按照要求开展小型水库改革工作。
目前,河南省正采取进一步措施,确保年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2009年3月底全部完成验收。
一、抓好水管单位内部改革。高度重视水管单位内部改革,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考试、考核、测评相结合的办法,竞争择优上岗,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改革平稳过度。
二、督促落实两项经费。省发改委、水利厅、编办、财政厅、劳动保障厅等单位组成督查组,将重点对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督促市县采取措施,尽快提高两项经费到位率。
三、全面做好改革验收工作。对改革已完成的水管单位,严格按照验收办法,抓紧组织验收,保证2009年3月底全部完成验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