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的水务市场———主要指供水业务和排水业务目前正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水务行业里的人都心知肚明,全国城市水务行业大多是亏损的。亏损总额难以考证,可资参考的是中国水务行业的龙头深圳水务集团也在前年不得不忍受8800万元的亏损。导致亏损的原因,来自于水务行业的体制问题。长期以来,政府对自来水行业采取的是低价格、高补贴的机制。
老一辈人至今还记得一毛四分钱一吨水的年代。而污水处理收费更是1990年代中期才有的事,征收价格仅为三四毛钱。按照通常计算一吨自来水供应成本七八毛,污水处理成本1块钱左右来看,投资与收益的差额可想而知。尽管政府曾多次调升水价,但被计入水价中的排污收费仍远远低于其成本。而政府垄断经营的弊端则加剧了水务行业的亏损。由于行政垄断,各地水务企业机构臃肿,人员“只进不出”,加重了企业负担。
一名就职于水务企业的干部就曾对记者称,按照国际上通常供应1万吨水配置8名员工的标准,中国水务行业的员工可以减少一半。其次,企业管理效率普遍低下,对成本监控不严。最为突出的是,不少企业通过反复计提设备折旧费将部分利润转移至企业内部小金库,造成大量亏损的“假象”,以达到逃避税收和向财政要钱的目的。更叫人头痛的是管理不善造成的供水管网老化和破损问题。许多城市的自来水管网普遍使用了二三十年,沈阳长达300多公里日伪时期留下的管网仍在使用,通常情况下,自来水管网的折旧期限为15-25年。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全国自来水供应普遍出现跑、冒、滴、漏现象。根据对408个城市的统计,2002年,全国城市自来水管网的漏损率平均达21.5%,在北方一些城市甚至高达40%。相当于全国一年有近100亿立方米的自来水白白流失。而另一方面,中国却面临着缺水的威胁。根据统计,目前全国669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据业内估计,到2010年,扩建和新建自来水厂以及管网维护和改造的费用将高达2500亿元人民币。另一个巨大的财政负担还来自于污水处理设施的扩建。由于目前国内的城市污水大约有60%没有经过处理便排放,即便是处理了的也只有20%左右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
严重的环境污染,正威胁着饮用水水质。为此,中国政府在“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大城市污水处理率必须达到80%,中小城市达到60%。为达到此标准,预计在未来10年间,需要新增大量污水处理设施,其资金需求量近3000亿元人民币。对于财政而言,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包袱。2000年10月,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提出: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城市市政公用事业领域。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一些自来水厂的建设资金就开始源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或外国政府的贷款。而作为贷款方附加的条件,这些自来水厂一般需从指定的外国专业水务公司或通过国际招标购买设备。
由于水务等市政公用行业所需投资巨大,动辄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国内的民资往往望尘莫及。具有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的外资顺势脱颖而出。三大国际水务巨头法国苏伊士、威立雅和英国泰晤士先后染指中国。2002年3月,原国家计委在新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中,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供排水城市管网首次对外资开放。此举意味着外资拥有了向用户最终零售水的权利。在威立雅水务集团看来,中国自来水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仍没有得到完全体现。在法国巴黎,城市供水价格折合人民币为21元/立方米,就连水资源丰富的加拿大,供水价格也约为人民币5元/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