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完全取自于汉中。”汉中市水利局局长王基刚告诉笔者。
保护和发展之结与之盼
“引汉济渭”工程是在汉中市洋县境内汉江干流建设黄金峡水库和金水抽水站,在佛坪境内子午河上建设三河口水库,通过抽水泵站将黄金峡水库的水提高203米后自流到三河口水库,经63.63公里输水隧洞引水到黑河,由黑河水库调节后向西安、咸阳、杨凌等城市供水,解决关中近1000万人的用水问题,支撑约500万人的城市规模和500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并改善渭河水环境。一期建设三河口水库,年调水5亿立方米,二期建设黄金峡水库并实现联合调水,建成后年调水15亿立方米。
该工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筹划,主要由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和秦岭隧道三大部分组成,近期调水规模为5亿立方米。前期工作于2004年启动,经过十多年努力,最近,该项目建议书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这标志着我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很快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 汉中作为国家和省内两个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水资源配置在流域和区域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汉中水资源保护关乎南水北调的成败,关乎国家发展的重大部署。”汉中市委书记张会民如是说。
汉中水之丰润与华北、关中水之渴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辖10县1区,幅员2.7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80万,属北亚热带气候区,降 水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
据汉中市水利局局长王基刚介绍,汉中水资源总量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908毫米,自产径流量144.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7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46.25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量近4000立方米,约为全国、全省人均的2倍和3倍。汉中天然水质良好,为低矿化淡水,能够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要求。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之一,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335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的1/7。多年来,通过超采地下水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一些重要的省会城市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70%以上,形成横跨京、津、冀区域的地下水降落漏斗,约有7.6万平方公里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湿地萎缩、地表植被破坏、生态环境退化,对首都北京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关中是我省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但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380立方米,低于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据预测,2020年关中地区年需水量为83.25亿立方米,可供水总量仅58.69亿立方米,年缺水24.56亿立方米,缺水率达30%。
由于超采地下水,渭河沿岸主要城市均已形成严重的地下水降落漏斗,西安城区曾出现11条较大地裂缝,大雁塔倾斜达1010毫米,环境地质问题对城市建设造成许多不利影响。
中省南水北调与汉中之重
水资源是一种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经济社会用水需求难以匹配是我国、我省的客观情势,是制约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统筹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启动了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东、中、西三条线路。中线工程从湖北丹江口水库陶岔闸引水,经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越黄河,后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输水干渠总长1273公里,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20多座大中城市缺水,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中线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年调水95亿立方米,二期工程建成后年调水130亿立方米。三条线路中,中线工程具有水源可靠、水质优良和优越的建设条件,已于2003年底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