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人家】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有了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工业废水处理成了水治理的突出问题,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的处理更是块难啃又必须啃下的骨头。
然而,工业废水产生的污染物量大、难处理、成分复杂,一直是水污染治理的难点。“十二五”期间,氨氮纳入总量控制范围、成为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常规污染物进一步削减,相关工业行业排放标准普遍提高,均考验着工业废水处理。
2011年,产业市场部把工业废水作为重点报道内容,推出《工业废水系列报道》,对工业废水处理存在的难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岁末年初,回首2011,展望2012,更有必要再次梳理个中问题。
到哪儿找合适的技术?
新技术难进入市场,好技术得不到推广
工业废水处理中,由于行业性质、生产工艺、特征污染物的不同,不同行业废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技术尤为重要,但看现状,技术方面的问题却很多。
一、我国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水平有限,一些处理难度大、要求高的行业,如制药废水、味精废水等,现有的技术水准还有待提高。
二、不少现有技术可以达标,但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给企业造成的成本压力大,甚至无法承受。特别是高氨氮、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等领域,需要更经济、更稳定的技术。
三、较为关键的一点是,工业废水成分复杂,其技术使用也相对复杂,治理技术的选择要考虑多方面原因,包括企业的生产工艺等。大部分工业废水不是单一技术可以处理的,需要多种技术结合使用。而企业的治污水平普遍不高,对废水处理设施的管理、使用上也缺乏经验,面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技术,往往不知怎么选择。
另一方面,新技术难进入市场、好技术得不到推广是普遍问题。环境服务业不发达引发了市场与技术的矛盾,信息不对称让市场和技术难以对接。企业核心技术和市场开拓能力的缺乏,也让一些新技术难以进入市场。
技术怎么才能被市场选择和认可?这个问题需要相关机构的帮助和支持。很多行业协会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把实用的技术推荐给企业。事实上,我国工业废水治理不存在绝对的技术难题,一些行业认为,现有的很多技术可以满足目前的处理需求,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方面,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推广实用技术。
在我国,企业自行购建污染处理设施、配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设施运营和维护的现象十分普遍。但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复杂,很多企业达不到可以正确、合理组合多种技术的水平,处理设施运行也不够专业。
有的企业建成了废水处理设施却无法正常发挥效用。花了钱,还治不好“病”,让一些治污主观认识和责任心不到位的企业滋生了其他念头。废水处理设施只为检查而设,检查时运行一下,平时,废水偷排进附近的河流、湖泊,或者混同生活污水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
既然企业自行治污的能力不够、效果不好、成本又高,为什么不引进专业化治污模式呢?国际上,工业污染的专业化治污模式很多,包括委托运营、综合服务、合同环境管理等多种方式。
我国水务行业即将迎来以提高技术和管理为主的新阶段,目前,行业在专业化治污上也具备一定基础。不少环保公司专业从事提供工业废水解决方案,这其中包括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这样的环保公司手中掌握着大量技术,从事运营的人员也更加专业。他们在工艺选择上为企业“量体裁衣”,工程建设中严格监管,最重要是废水处理效果好坏关系到环保公司的收益,所以他们在运营管理上更是认真细致、精打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