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辽河水清波碧鱼跃鸟翔的自然风貌,是省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之一。近年来,随着省辽河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今,辽河已再展母亲河风采!
刚刚过去的2011年,辽河干流创下了近年来最好水质。化学需氧量丰水期达到三类水体标准,氨氮达到四类水体标准。
与抽象的化学名词相比,辽河里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更容易让人直观感受水质的变化。鲫鱼成群,螃蟹碗口大,一只只斑海豹又出现在辽河口。极目远眺,望不到尽头的野生花草和灌木取代了曾经连片的玉米地,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不时有水鸥掠水而过。真是水清岸绿,无限风光。
四五年前却完全不是这样。那时,辽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中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鱼虾绝迹、水土流失,甚至河水断流。而早在“九五”时期,国家就把包括辽河在内的、污染情况最严重的“三河三湖”列为治理重点。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辽河治理, 2008年,我省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集中整治辽河,3年内实现辽河干流全部消灭劣五类水体,5年内实现辽河干流城市段景观化,治理好我们的母亲河。
为此,省政府重拳出击,通过关闭重污染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厂、河流生态治理等“去黑披绿”三大工程,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 2009年,按化学需氧量考核,辽河干流提前1年实现了消灭劣五类水体目标。
与此同时,我省对辽河流域内的43条支流河开展了重点整治,制定污染整治方案,做到一河一策。目前各条支流河按化学需氧量考核,首次全部符合五类水质标准,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2010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划定辽河保护区,设立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因河而“划区设局”,在全国乃至辽宁是头一份。
2011年,是“十二五”的起步之年,也是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攻坚之年。年初,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经过科学论证,省政府批准了辽河干流主行洪保障区建设规划,以辽河干流主河道为中心,建设平均宽度1050米的主行洪保障区,并分别在两侧修建管理路、建设阻隔带,路、带之间的土地全部用于生态恢复。
在“以自然封育为主,局部段人工干预”的原则下,通过退耕还河,目前,保护区植被覆盖率已从13.7%提高到63%,增长近50%。延绵500公里的生态走廊已经形成410平方公里的滩地草原,保障了行洪安全和生态安全。
对治理辽河来说,与水质差相伴的另一个难题是缺水。 在省政府统一规划下,近两年辽河干流上建成了14座橡胶坝和潜坝,形成常态回水165公里,新增蓄水3500万立方米,严重缺水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为彻底恢复辽河生态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