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水网---中国净水营销第一门户网站
QQ
欢迎注册/登录大河水网!
您的位置:新闻中心
太湖水只见治理 不见成效

2011年底,5年间,从太湖打捞蓝藻达280万吨,蓝藻依然每年暴发。水利部副部长曾坦承,太湖流域60%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劣于三类。

 

20多年、100亿,换不来一泓太湖清水。浩浩荡荡的治污工程一茬茬过,一边是砸钱整治,一边是污染延续,终于积重难返。

 

据说比照国外的经验,解决湖泊含磷过高、使湖水变清,需要耗时2030年。时间其实未必是问题,问题是这20年的时间能不能解决一些、一点问题?地方部门的决心很大,上百亿的投入也不是小数字,悲催的是,“流域内污染企业的整治,只能由各地方政府出面管理;太湖流域管理局的职责权限仅在于水质方面,对于污染源,只能向当地政府提供建议”多头管理、管而不清的治理机制,除了隔靴搔痒又能如何呢?正如《湖泊科学》所言,城市供水、排污、水质的管理,分属城建、公用事业、环保等多个部门,而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则要由江、浙、沪三省()按块负责,“流域与区域存在隔阂,流域管不了区域,区域规划与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不接轨,"规划"打架现象时有发生。”

 

水是流动的,湖是静止的。真正治理太湖的办法,可能无非两条路径:一是打破区域隔阂,以更高层级的行政权责,整合地方治理权限,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状;二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的问题,蓝藻是怎么长出来的?水质是怎么浑浊起来的?……问题的背后,无非还是地方经济和青山碧水的纠结。想当年,一条莱茵河,途经瑞士、德国、法国、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尽管成为沿途诸多国家的饮用水源,但也一度因为水污染,被世界称为“欧洲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好在,若干年后,其摇身成为跨流域河道治污样板,个中智慧,无非是得力的协调机制与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

 

太湖水治理20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如果还是按部就班地光砸钱、不治污,迟早,蓝藻也会看淡了这个冷笑话。

 

有深度10 还可以0 一般般0 很无聊0 真差劲 0
作者:/发布日期:2012/2/7 11:54:00
所有评论
昵称: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图片,请点击图片!
最新发布

同类推荐
版权所有© 大河水网 运营中心(www.daheshui.con)2007-2008沪ICP备19005935号-4
服务电话:021—57657136  
邮箱: dahe126@126.com在线QQ:92195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