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 漓江被称作桂林的“黄金水道”,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如何科学保护漓江、利用漓江,中央及自治区主要领导曾多次批示。
这个地方性法规被视为漓江新的“保护神”,桂林市及漓江沿岸各县(区)政府如何落实《条例》?为保护漓江生态作出牺牲的沿岸群众“靠水却难以吃水”,怎样为他们寻找新的出路?连日来,记者以百里漓江精华之所在地阳朔县为切入点,进行了实地深入调查。
一草一木被“封存”
沿岸生态保护更严厉
《条例》将漓江保护上升至法律层面之后,桂林市如何应对?市委书记刘君说,《条例》让漓江保护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体现了自治区对漓江保护的高度重视。桂林市委、市政府将认真执行《条例》,相关各职能部门已付诸行动,共同以更强的责任感和更有力的举措保护好桂林的“母亲河”。
刘君同时指出,《条例》犹如“高压线”,两岸一草一木被“封存”,沿岸上百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因《条例》而改变。如何引领沿岸群众开辟新的致富路径,考验着桂林市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与此同时,我们热切期望相关配套文件尽快出台,尤其是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那些为保护漓江作出无私奉献的群众生产生活有保障,让他们享受到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实惠。
阳朔作为与漓江关联度最高的县份,贯彻《条例》行动如何?2月7日,记者来到该县临江乡镇杨堤乡采访。在杨堤风景区入口处,几位工人正在路边的一座公厕内施工。据负责人说,他们正在为安装新型环保厕所作前期准备。承担此项工程的南宁某清洁环保工程公司董事长张阳说,新安装的泡沫式节水生态环保厕所采用立体除臭杀菌消毒新技术,既节水又能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据悉,该公厕40天后可以投入使用。
像这样对漓江进行“新呵护”的举措,在阳朔还有不少。该县分管旅游产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县政府投资100多万元,拟在漓江两岸安装28座半固定半移动的环保厕所。
“漓江两岸两重山以内禁养、禁牧、禁伐之后,群众都很理解和配合。这就意味着以前的种养方式必须改变,比如,群众再不能在临江山面牧羊。”这位负责人还说,为确保杨堤至兴坪漓江两岸的清洁,沿线景区聘请了87名沿岸村民做清洁工,实施常年分段管理。当地工商、环保、食品卫生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对沿岸“农家乐”饭店随时进行抽查。在村民卢胜萍开的农家饭店,记者见饭店所有污水均排入了三级化粪池用作浇果树,沿岸饭店未发现直排漓江的污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