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一些地区时有发生的饮用水安全事件更是会引发广泛关注。自2006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一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计划,针对重大水污染科技问题,重点研究突破工农业污染源控制与治理、城市污水处理、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中国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说,中央财政为此投入了32亿多元人民币,经过评估,在饮用水安全保障、重点流域水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初步构建,初步构建了国家、省、市三级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预警平台,推动了30多个重点城市饮用水水质的远程上报和信息化管理,初步具备了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水质预警预报的功能,建立了涉及100多种污染物的饮用水应急技术方案。”
王伟中说,在一些重点流域,如此前最受关注的太湖、滇池等湖泊以及三峡水库,实施了百余项工程,经过治理,水质有所改善。
该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说,目前,中国在水污染和治理方面已经有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但还有更多任务需要解决:“重点开展点面源的污染物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控制和水体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城市污水收集以及污泥处理的技术研发,从城市水源保护到水处理、水输配一体化和全过程的监控业务化的技术研发。”
有专家指出,要解决民众最关心的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更要关注水源地的安全,最近几年,通过集中治理,水源地的水质大幅提高了,自来水厂的研发技术和装备也显著增强。未来,这方面的研发和资金投入还需要加大。
王健博士是一家环保技术公司的董事长,通过自主研发,他们已经申请了29项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他认为,中国还将有更多资源投向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其中智能化监测设备将是公司研发重点:“进一步完善污染源、水环境质量、饮用水的监测分析技术,发展环境监测装备智能化技术,推动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业务化与环境监测物联网建设。”
中国政府透露,在最近五年间,还将投入50多亿元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科研机构、公司和政府将合力解决一些技术难点,突破关键技术,通过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实现水环境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