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宣教工作是一门科学,应围绕环境敏感问题务实抓好环境宣传教育。结合多年基层环保工作经验,笔者分析认为,环境污染的成因和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二十小”污染企业久打仍存、城区夜间施工难禁、信访举报问题未能及时解决、遍布城乡的通信塔和变电站辐射问题等都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信访反映较多的环境敏感问题。因此,建议基层政府和环保部门采取以下对策,加大环境宣教工作力度。
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车日和年度重大节日开展各项活动时,各地各级政府、
环保部门都会积极地进行环境政策法规、节能减排、环保常识等宣传教育,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环境宣教进企业、进工厂、进校园、进社区。但是,笔者发现,近年来,一些群众对环境宣传内容越来越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群众对环境诉求和环保部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环境宣教形式、宣教方法、宣教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缺少创新,未能满足群众日益迫切的需要。来源:中国环保引导公众参与,是“十二五”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既定方略。围绕群众最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做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引导工作,不仅是解决环境矛盾、减少环境信访,消除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的良方妙策,也是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宣传环境保护政策、知识的有益途径,更是基层政府、环保部门施展环境宣传教育方略、树立环保部门良好形象的有益探索。
认真分析、梳理和解读敏感问题形成的症结,制定宣传教育方案。当前,民众关注的一些敏感问题之所以未能及时解决,主要原因是3个不够:一是一些基层政府和环保部门重视不够,缺少对民情、民意的分析研究;二是公开透明不够,一些基层政府和环保部门对当地空气环境的监测数据,往往是内部掌握,对外很少公布。如对“二十小”造成污染环境的成因,政府对已经形成产业链条的“二十小”行业转型规划缺乏力度,从地区产业发展链条上难以短时间内“断路”的实情等宣传不多,群众不知内情;三是环境法规、环保行业专业标准知识宣传不够。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对此,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在认真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制定总体的工作方案,进一步进行解读和解决。
因势利导抓宣传,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因势利导抓好环境宣教工作,是借势推进、提升环境宣教效能的有益方法。春节期间,河北省市廊坊市抓住烟花爆竹造成空气污染这一重要时机,将PM2.5的成因、市区污染主要成因等知识,逐一向群众公开宣传,使群众清晰地了解到PM2.5是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汽车尾气、燃放鞭炮、煤炭燃烧等是形成PM2.5浓度超标的主要成因。由此,使群众形成减轻环境污染、维护自身健康要从自己做起,人人有责的共识,不仅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民众对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埋怨也大有减少。实例启示我们,作为基层政府和环保部门,保护环境是为了群众,同时也依靠群众的广泛参与。要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多向群众宣传、公布环境监测数据,征求群众的建议,倾听群众的心声与渴求,让群众在亲身参与中增加了解。要敢于把群众关注的敏感问题亮出来,引导群众参与共同治理。广泛发动群众,及时举报和打击各类污染环境的企业。通过印发新闻材料、电视讲座、报纸介绍、集中宣讲、制作光盘、网上传播等形式,从环境法规、环保知识、环境标准等多方面、多角度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创新管理方法,实施“打”宣结合、“疏”宣并举、“管”宣互动举措,切实把环境敏感问题宣传到位、解决到位。基层政府要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取缔非法加工、生产点,依法依规科学安排施工时间和进度。采用专项行动的办法,采取打击、控制与正面宣传教育一同落实的办法,形成声势,求得实效。如对在居民区、校园、人群集中区内建设的通信塔、变电站辐射问题,只要群众有意见,就应及时监测,向群众宣传、告知实情,疏导群众因不知情而产生的恐慌心理,引导群众相信科学。对因各类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众上访和举报,基层政府和环保部门应本着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采取领导接访、领导包案、领导下访等举措,及时调查了解情况,及时宣传、反馈查处情况。对一些难以结案的案件,也要通过口头告知、送达文书、网上回复、公开宣传等形式,借助各种宣传渠道,全程发布举报案件的查处进展情况,防止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对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责任,既要分工,更要明确细化,实行精良管理,联合接访,信息互动和明确接访问责追究等制度,防止部门之间的推诿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