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700多万人口的饮水安全已成民生问题之关键,清水海水源区的环境保护关系重大。昨天公布的《昆明市清水海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显示,政府将立法规范保护清水海水源区。不过,未来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更需强调执法监督与污染监控。对于水源区的保护更应拓展思维,勇于创新,使水源区零污染,并能产生生态效应(详见A09版)。
即使昆明干旱问题不如此际严重,水源区保护同样刻不容缓。中国许多城市都已将水源区保护列入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却法律监督保驾护航之外,在水源区的建设规划上亦有许多创见与动作。
《条例》的出台,将清水海划分成一级、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对各级保护区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严格规定,且配有罚款等处理方法,应该说这是相当的进步。尤其对清水海保护区实施封山育林,将一级保护区的居民搬迁,是对清水海环境保护的预见性措施。
以往我们总是侧重工业和城建对水源的污染,却并不在意人居对水源的破坏与影响。每座城市更是以临水而居,依水小筑作为宜居的终极梦想。水源的保护总是按捺不住临水置业的利益冲动。而事实是,即使建设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也无法解决临水生活所带来的污染。
人居退出饮水水源区是基于公共利益的科学举措。不过我们在强化立法的同时,更应明确的是,对于城市饮用水源区污染的监控与严格执法更为艰巨。
清水海水源保护区面积庞大,难说没有污染方心存侥幸。昆明应有效利用各种手段对污染源予以24小时监控,在此方面的资金投入相信绝对能得到拥护。
我们以安徽合肥为例,今年该市将利用卫星全面监控城市重点饮用水源区。卫星图片将使水源区情况一览无余,有利于污染信息排查。
我们更看到,创新思维或将进一步有利于城市重点饮用水源区的保护和利用。完美的饮用水源区不仅拥有优质的水质,更应能发挥生态效应,助力环境改善。
在成都,其准备于今年开始,每年财政投入6000万元用于饮用水源保护。不仅建立多个水质检测机构,24小时监控水质,更创意推出了饮用水源区湿地保护模式。将水源区定位为湿地保护基地,人类活动尽力退出,并利用湿地自然条件来可持续涵养水源。
成都模式不仅覆盖最重要的城市饮用水源区,还覆盖其所有的14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区。我们认为,昆明不仅要着力加强清水海饮用水源区的保护,还应更进一步,对所有水源区严格立法保护,并利用各种手段,促进一些已经弱化的水源区实现生态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