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水网---中国净水营销第一门户网站
QQ
欢迎注册/登录大河水网!
您的位置:新闻中心
纺织供应商在国内存在严重环境违规
IT业调查之后,由41环保NGO倡议发起的绿色选择联盟,将视角投向了纺织行业。这份调研报告认为,一批大型纺织品牌和服装零售商的在华供应链存在严重环境违规,对我国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环保组织呼吁这些大型品牌与政府和公众合作,共同推动纺织产业污染减排。
五彩斑斓的服装演绎着时尚,可美丽背后的污染之痛谁在承担?时尚的代价究竟是什么?
中国是纺织业的世界工厂,很多河流原本就已不堪重负,大量纺织废水排放更加剧了污染。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这样告诉记者。
为何私设暗管偷排废水?
大量纺织企业存在环境违规记录,不能稳定达标排放
2006年,在香港上市的福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曾因私设暗管偷排印染废水受到查处。当时的广东省环保局与国家环保总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在位于东莞、深圳界河茅洲河的排污口,发现由这一印染厂排污口排出的暗红色污水清晰可见,在江面划分出一片明显的污染带。调查组发现,这样一家曾经获得多个荣誉称号的香港上市公司,环境违法行为非常猖狂。印染厂私设一条管径达25厘米的铁制暗管,通过两个隐蔽的阀门控制,直接将两万余吨印染废水偷排入河。为应付日常环保检查,他们还做了一本专给环保部门看的用水量统计假账。
排污量大、处理难度高、用水效率低下,马军这样概括中国纺织行业现状。近年来,纺织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占全国废水排放的比例一直在上升。调研报告指出,2010年,纺织废水排放量达到24.55亿吨,在当年统计的39个工业行业中位于第3位,占重点调查统计企业废水排放量的11.6%。其中,染整废水的排放量占整个纺织业废水排放总量的80%,而且成分复杂,处理困难。
报告援引2007年环保部门的评论指出,新工艺、新原料、新染料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污染物变得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不断增加。如近年来流行的碱减量和海岛丝工艺,每升废水中COD含量高达几万毫克,这类印染厂碱减量废水的水量仅占5%,但COD负荷却占55%甚至更高;涤纶产量在我国纤维生产中产量最大,碱减量工艺是涤纶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而碱减量工艺产生的对苯二甲酸难以处理,成为浙江、江苏碱减量集中地区不能稳定达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印染废水处理后污泥处置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全国性问题。
调研显示,大量纺织企业存在环境违规记录,不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仅在中国污染地图数据库中收录的纺织企业就超过6000家,其中部分企业因私设暗管、废水直排、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等,受到处罚或被限期治理。而这些企业中,不乏大型国际、国内品牌的供应商。
经初步梳理出超标违规的纺织产品制造商与知名品牌间的供货关系后,环保组织在今年3月向48家企业CEO发出信件。在信中,提示企业关注纺织行业造成的环境影响,同时列举了其存在环境违规的疑似供应商名单,希望企业排查确认,并通过绿色采购推动供应商整改提高。面对严重的污染问题,应该怎么办?报告建议,各方共同努力,合作消除纺织业污染。政府应强化监管,扩大信息公开,并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节能降耗;纺织品牌和零售商利用信息公开,与利益方合力推动供应链减排;纺织业制造商顺应社会期待,树立环境责任感,实施清洁生产;消费者也要关注企业的环境表现,以绿色消费拉动绿色生产。请让服装品牌听到你的声音,让我们共同为时尚清污。报告呼吁。
为什么环保组织一直提供的是名单,而不是名单?对此,马军解释说,如果这些没有付出环境成本的名单企业不被认知,且靠报价低,一味地扩大规模,就会压缩名单企业的生存空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纺织业的全球生存和采购尤为突出。然而,这些知名品牌将染整等工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污染转移。有些污染问题确实很难解决,但应该把这些问题摆到桌面上,认识到其产生的代价,想办法去解决它。我们认为,很多污染问题,不是资金、技术的问题,更多是缺乏动力。马军希望,通过他们这些环保组织的努力,将这样的动力激发出来。
在服装产业实现全球生产和采购的今天,许多品牌的生产依赖外包,特别是一些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的生产过程,更是被层层外包。但品牌企业的环境管理并没有随着供应链延长而延伸,一些品牌表示环保NGO提到的超标企业不是其直接供应商一级供应商,部分品牌企业甚至明确提出它们只对一级供应商进行管理。
对此,报告认为,当污染排放随着供应链的延长而延伸的时候,品牌对其供应链的环境管理仅停留在直接进行交易的一级供应商层面是不够的,有必要将环境管理沿供应链向下延伸。必须承认,供应链管理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供应链的延伸,供应商数量更加庞大,供应关系更加复杂,而品牌企业对于没有直接合同关系的供应商的影响力也会衰减。
环保组织和包括纺织品牌在内的多家大型企业对此进行了探讨。更多品牌企业在沟通中表示,由于与下级供应商无直接合同关系,且供应商数量庞大,其影响力和管理能力仅能深入到一级供应商。一些品牌企业称会要求一级供应商推动相关环境准则,并在二级供应商中实施。
报告建议,品牌企业应考虑要求一级供应商运用政府监管数据对它们自己的一级供应商进行检索。这样的安排将在环境管理沿供应链条延伸时,协助品牌企业克服影响力递减和污染风险递增的矛盾。
报告认为,当环境管理沿着供应链条层层递进至原材料生产环节时,品牌企业将有可能真正实现对纺织产品生命周期的污染控制。由此激发的链式连锁反应,将为中国的污染控制提供强大动力。
有深度10 还可以0 一般般0 很无聊0 真差劲 0
作者:/发布日期:2012/4/23 9:23:00
所有评论
昵称: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图片,请点击图片!
最新发布

同类推荐
版权所有© 大河水网 运营中心(www.daheshui.con)2007-2008沪ICP备19005935号-4
服务电话:021—57657136  
邮箱: dahe126@126.com在线QQ:92195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