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主流的源水净化技术主要有物理吸附过滤、化学氧化及生物接触氧化等。一方面,这些传统方法设备工艺相对复杂,运行和操作条件要求较高,对水体不能进行深度净化; 另一方面,经过修订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2006)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等方面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之下,生态净化技术的安全高效、成本低廉的特点得以显现。
生态净化技术在处理过程中不需使用化学品,也不会产生有害副产物,是一类非常适合运用于微污染源水净化与保障的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韩国等国家对生态净化技术的研究尤为重视,并且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使河湖的水质得到改善,保证了饮用水的安全,近年来,我国也对生态净化技术处理微污染源水开展了一些研究。
生态净化技术的模式
水质生态净化技术又称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类以湿生植物或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群落的构建为核心,利用植物自身及其共生生物体系清除水体中污染物的系列技术。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水质生态净化技术主要有: 人工湿地、生物浮床、人工沉床、水下森林、滨岸缓冲带等。通过水质生态净化技术,能够截留陆域面源污染、吸附吸收水体营养物质,从而达到保障、改善水质的目的。
人工湿地
作为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净水技术,人工湿地技术从80年代起逐渐在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技术的净水机理主要是利用土壤- 微生物- 植物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使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人工湿地技术具有操作灵活、成本低等特点,近年来,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已成功地用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城市暴雨径流、农业废水的处理与管理和湖泊污染防治中。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各具优势,在实际中应针对水体的污染特点、地形等自然条件来选择应用。人工湿地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并不是所有水源地都有条件开展该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