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水危机?在众多开源节流的途径中,新兴的海水淡化产业再度跃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当下许多城市重点培育的水资源“后备军”。海水淡化能为城市贡献多少水量?我们何时能喝上海水?
位于浙江省舟山市的嵊泗县是一个海岛县,也是一个严重缺水地区,正常年份即缺水102.1万立方米,缺水率达30%。不过经过十几年的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如今海水淡化供水已占当地供水总量的80%,成为第一水源,再也不用“靠天”喝水。
嵊泗县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放眼中国绵长的海岸线,可以看到密集布下的海水淡化工程,正在给发达的沿海城市带去“水”的希望。
据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已建成72套海水淡化装置,日产24万吨淡水;在建和待建56项工程。全部建成后,我国海水淡化日产220万吨淡水,是过去18年的总和。而这个数字,恰好也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所要求达到的发展目标。
该《意见》指出,“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日产能力将达到220万—260万立方米,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将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将达到15%以上。”该《意见》指出。按这个日产能力算的话,到2015年,海水淡化年产能力将达8亿—9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海水淡化届时将为年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的中国,贡献超过1个百分点的水量。
海水淡化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将变得“触手可及”。《意见》首次鼓励海水淡化进入市政供水系统。许多城市也都对此做了规划——
浙江省规划,未来2—3年,淡化海水将进入城市自来水管网,流入千家万户。舟山、嵊泗、岱山、宁波、玉环、台州、温州等海岛或滨海城市一半用水将来自海水淡化。
山东青岛,到2012年下半年,淡化海水将进入城市的供水主管网,可满足50万人口用水,占青岛市区生活用水总量的15%以上,每年可节省自来水3600多万吨,相当于崂山水库储水量的2/3。
不光是沿海城市,严重缺水的北京也将海水淡化利用纳入城市规划。早在2010年,海水淡化就被写进北京水务工作报告,开始前期调研。2011年,北京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引黄工程、海水淡化和岩溶水科学利用等作为增加水资源储备的战略举措,第一次明确将海水淡化列入战略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