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产业化
产业化是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重大装备)。产业化评价是以产值、市场占有率和首台套重大装备为标志。其中,设备、产品和工程化由大型工程公司、水务公司等为主导;水质改善由地方政府购买环境服务;同时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课题产业化机制。
产业化背景有哪些?
2009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通过长达1.2万字的讲话,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届时,国家发改委编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相继出台。同时,水专项“十二五”计划目标中,“自主研发水污染治理技术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引导和培育战略型环保新兴产业”成为重中之重。
“十二五”产业化课题设置情况
水专项创新战略联盟涵盖四个领域,分别为水污染治理先进技术和装备领域、水污染治理产品和材料制造领域、水体生态治理产业技术领域、环保服务领域,共计15项类别。
产业化经验从何借鉴?
重点体现在几个方面:大力推进环境保护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大力发展环境咨询服务业;鼓励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大力提升环保企业提供环境咨询、工程、投资、装备集成等综合环境服务的能力;在工业园区、城市和重点行业开展综合环境服务试点。
“十二五”产业化运行实施机制
围绕重点流域和重点任务的课题以企业为主体,依托流域地方政府,形成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国家、地方和企业配套比例为1:1:2;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先进行流域(地方政府)竞争性选择,再进行公开招标产业化主体,进行两个层次的招标。选择中标企业,根据地方要求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建立项目公司,先立项先补助;目工程化应用突破年产值1亿元,累计收入超过5亿元。
面源污染解决要结合流域,解决区域性的问题,应该以流域所在地或市和县级市以上行政单位实施。因此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先进行重点流域(地方政府)竞争性选择,再进行公开招标产业化主体,进行两个层次的招标。以企业为主体,依托流域地方政府,形成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国家、地方和企业配套比例为1:1:2; “十二五”期间在两个以上行政单元的实施,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项目期间,累计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通过第三方财务审计数据)。调动地方发展环境服务业的积极性,先进行流域(省、地或市政府)竞争性选择,再进行公开招标产业化主体,在监测、河流、湖泊等主题进行两轮筛选招标。以企业为主体,依托流域地方政府通过形成合同环境服务形式购买服务扶持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大河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