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水网】昨日,北京市政协委员张彤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应更大范围考虑水资源配置,设立更高层次水资源协调机构,还应支援水源地发展清洁产业。应根据水资源条件选择合适产业。
新京报:十几年来,水资源管理一直是北京的首要大事,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缺水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导致这一现象的最根本问题是什么?
张彤:最根本问题还是人多水少,城市发展速度太快,人口增长速度太快,水资源供给能力和城市人口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业农业还存在高耗水产业等。《建议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据水资源条件选择适合的产业,我认为这是目前北京最迫切的问题。
新京报:洗浴中心等特殊行业监管不到位,问题出在哪里?张彤:谈到职能部门的管理能力,必须重视一个问题。由于法规冲突,目前水行政主管部门难以进行行业管理。2004年市水务局成立后,根据市政府“三定”方案,负责对供水行业进行行业监督管理职责,但现行的《北京市城市公共供水管理办法》是2002年修订版,其中规定“市政管理委员会是本市城市公共供水工作的主管机关”,现有管理办法与管理机制不一致。而且作为公益性国有企业,供水企业的人事权归国资委,水质水量方面管理在水务局。不参与人事任免权,难免导致水主管部门监管薄弱。
新京报:北京关于“阶梯水价”的呼声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政府部门虽屡次表态但并未实际实施,这是不是也因为水资源监管能力没达标?
张彤:近几年通过基础设施改造,老城区合用水表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北京已经具备了推行居民“阶梯水价”的条件。条件成熟却没有实施,有关部门可能有多方面考虑,时机不合适,我个人认为这两年物价持续上涨,政府出于民生方面的考虑,慎重采用价格杠杆。好在产业用水目前已在执行阶梯水价。从制度化层面强化城市地表渗水能力,新京报:节水同时还应开源,北京的雨洪利用、海水淡化,现在处于什么水平?对于缓解水资源危机,能起到多大效果?
张彤:海水淡化是远期目标,雨洪利用是北京挖掘水资源潜力的措施之一。北京这些年做了不少工作,但雨洪利用没有达到预想目标。城市地面硬化,也就是柏油马路和铺砖过多,采用的铺砖渗透效果欠佳。这方面需要制定标准,从制度化层面强化城市地表的渗水能力,规定区域开发必须考虑雨洪利用指标。
新京报:市水务局官员曾表示,“十二五”是最严峻的缺水时期。这个局面是否会随“南水北调”进京而解决?
张彤:“南水北调”会在一定程度缓解北京的缺水现状,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水源地居民为华北用水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我和一些委员都认为,北京应该更大范围考虑水资源配置,设立更高层次的水资源协调机构,还应支援水源地发展清洁产业,比如对水源地城市的瓶装水给予特许经营权。 要重视为首都供水的市域外水源地的水源保护建设,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限制市域内的瓶装水、饮料、啤酒等水制品产业的发展,对水源地实行瓶装水、饮料等政府定点采购机制。
以上内容由大河水网提供,更多详情敬请访问http://www.dahes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