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水网】热点聚焦:我国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的难点与对策,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十多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
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未得到根本控制,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偏低,重点流域水污染形势严峻,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净水器哪种好
——水污染范围扩大
2000—2010年西部地区废水排放总量平均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22.2%,呈现出波动性增长趋势。2010年西部地区废水排放量超过500000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59298万吨,占全国增加量的13.7%。2000—2010年西部地区平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指数为76,明显低于东北地区113、东部地区95的水平,说明西部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能力偏低。大河人家净水服务千万家
——固废污染分布广泛
2000—201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一样,固废排放量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但西部地区平均占全国固废排放量的56.4%。 2010年西部地区固废排放量为480多万吨,占全国固废排放量的80%以上,形势不容乐观。2010年西部地区平均固体废物存储量指数为69,显著低于全国该指数的平均值116,反映出西部地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偏低。
——生态环境破坏加大
1950年西部地区总人口为1.75亿人,到2010年增长到3.61亿人,人口过快增长造成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大量开垦坡耕地和草原,过度砍伐天然林资源,天然草原超载过牧,导致西部地区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面积迅速增加,耕地质量下降,干旱、暴雨、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使本来就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从2000年到2010年,西部地区草原面积减少约400万公顷。2010年西部地区活立木蓄积量指数为130,低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数量增多
西部地区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该指数为194,远高于东部地区150的水平,也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水平。从综合环境指数来看,2010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生态综合指数分别为107、108,而西部地区生态综合指数为89.2000—2010年期间西部地区平均环境综合指数为95,与2000年相比,西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恶化趋势。
总体上看,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环境污染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未得到根本控制,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偏低,重点流域水污染形势严峻,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根本治理等。
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的难点,已有的生态补偿覆盖范围和补偿力度明显不够,导致部分农牧民、林农及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减少;禁牧、禁伐等生态保护政策与落实土地、草场承包制等保护农牧民利益的政策不协调;生态移民政策与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配套工程及措施没有对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