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虽然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一批布局合理、道路通畅、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的星级乡村,让人们看到了全面小康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模样,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村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农村内部问题与工业和城市污染转移问题同在的状况愈发趋重,农村水环境尤其是平原地区的村庄有水皆污、有河皆干的情形并不鲜见。
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农村河道灌溉功能退化,导致河道沟塘活水变死水,死水变污水;农村普及饮用水后,群众对沟河水的保洁维护意识变得淡薄,很多池塘、沟渠变成了“沤肥池”,大量秸秆、杂草、生活垃圾沤积在村庄河塘水系里,使水质变黑发臭;城镇垃圾的转移、集约化养殖、村镇企业的不法排污也会导致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恶化。
笔者在苏北鲁南沭河两岸村庄实地走访中发现,沿河村庄的沟渠、池塘等地表水环境状况对比10多年前变化巨大。沭河两岸属冲击平原,素有“走千走万,不如沭河两岸”之说,沿岸水土丰腴,村落密集。现在,两岸肌体“毛细血管”面源污染加剧,导致“主动脉”沭河水质的富营养化。记忆犹新的2007年7月,正是这些来自农业土壤中的氨氮,河道为抗旱蓄水积累的污染物,以及企业排出的污水,在汛期泄洪时被大量带到沭河下游,导致沭阳20万人饮用水受影响的水污染事件。
因此,因村制宜做好农村水污染防治已成为当务之急。农村水污染防治任重道远,更要注重完善长效机制。从政策制订、技术研发、规章制度入手,从农民的思想源头抓起,达到治标更治本,使农村水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首先,农村水污染防治应立足当前,结合实际做好因村制宜。
要与农村自然资源相结合。与城市处理模式不同,除广泛推广沼气等实用技术外,农村污水处理既要有高科技的集中式人工处理,也要有分散式生态处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农村大自然的天然净化潜力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利用农村周边的河流、渠系、池塘,建设氧化塘或氧化沟,构建水生植物与池塘荒地结合的生态净化系统,使农村固有的芦苇、水藻等土著水生植物对水污染发挥净化作用。构成良性循环的自然净化生态,最大限度地达到基建费用低、运行维护简单、净化成本低效果好的目的。
要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针对农村周边普遍存在的池塘、渠系污水淤积的状况,结合农业灌排渠系建设与改造,疏通农村排水系统,通过引污浇灌(农村污水中所含的氮和磷正是植物所需的养分)、引清稀释、恢复和建设水循环系统等方式使“死水”变活、变清。江苏省新沂市黑马河是利用骆马湖水向黑埠乡自流灌溉的河流,沿河两岸水环境清洁,生态良好,其中多个村庄已建成省级生态村。
要与镇村的政绩考核相结合。把农村水污染防治作为一项与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同样重要的指标,列入考核范畴。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改水改厕、生态农业、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考核指标,在村镇引项目建企业时重视水环境,防止城市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杜绝“十五小”企业死灰复燃。修建养殖场时,注重水环境,建好处理粪污的沼气池。村民新修住宅时指导修建粪污处理池,以自然村指定位置挖掘垃圾掩埋坑等。
其次,农村水污染防治要着眼长远,完善政策技术机制,达到治标更治本。
完善农村水环境监测体系和信息网。农村水环境信息十分缺乏,很难实施对农村水环境的保护和科学决策。水利、环保部门要延伸已有水环境监测网络、扩展功能,建立农村水环境监测体系和信息网,实现实时监测与评价。
完善农村水环境保护规划和制度建设。由于农村水环境问题十分复杂,在管理上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住建、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齐抓共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和组织实施机构,技术和管理规范,健全和统一农村污染排放标准。针对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道路交通条件以及居民住宅建设布局等具体不同情况,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方式。既解决村庄污水达标处理排放问题,又充分考虑污水处理回用的需要,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第三,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
积极做好农村水资源保护宣传工作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图书、讲座、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自律意识。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垃圾治理、维护良好水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健康教育、文明创建、政策激励等多种方式,引导动员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生产生活习惯,自觉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积极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
文章相关链接:大河水网:http://www.dahes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