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已久的新国标《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2008)已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新标准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增加了溴酸盐的限量指标,规定每升饮用天然矿泉水中的溴酸盐含量不得超过0.01毫克。那么,这项政策的实施给赣州矿泉水市场带来了多大变化呢?赣州本土饮用水企业有无受此影响?记者在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的同时,发现整个瓶装水市场种类混乱,令消费者无所适从。
所有瓶装水均无溴酸盐含量标识
10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一大型超市,只见在
饮用水专区,货架上数十种不同品牌和容量的瓶装纯净水、矿泉水。记者逐一查看柜台上所摆放的饮用水,发现所有的水均没有标注溴酸盐含量。如本地某知名品牌新推出的一款容量为550毫升的“天然含硒矿泉水”,售价2元,包装上标注了“钠、钙、镁、硒、偏硅酸”等9项成分的含量,以及PH值和水源地,唯独就没有标注溴酸盐含量。该超市店员表示,“现在的水基本上都是八九月份生产的,可能10月份后的水会换包装吧,到时候也许就能看见了。”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正在买水的市民,多数市民称并不清楚溴酸盐是什么东西,也不了解国家的此项新规定。他们还表示,虽然平时经常买水,但是从来没有注意过包装上的标识,也不大关心各种成分的含量。
当天下午,记者又走访了中心城区河套内的另外几家大型超市,发现所有的矿泉水包装都没有发生变化。一名店员告诉记者,目前货架上的水都是前几个月生产的,瓶装水的保质期是12个月,目前10月份以后生产的水还没有到货。而对于饮用水从10月1日起执行新国标的政策,该店员表示,没有接到相关通知,也不了解具体情况。
我市质监部门表示,市级的水检测计划已经在第二季度实施,那时候的报告还没有涉及溴酸盐等指标,关于水质是否含有溴酸盐等新标准的指标,这些情况还要等省质监局统一公布,而关于执行新标准情况,现在各县市质监部门在反馈信息,数据还在统计之中。
瓶装水大打概念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零售价最便宜的瓶装水是0.8元/瓶,而最贵的却要4元/瓶!超市的导购不能解释其价格差异取决于什么,只告诉记者贵有贵的理由,贵的东西肯定好。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瓶装水普遍分三种:
纯净水、
矿泉水、其他饮用水(山泉水、矿物质水),但有关瓶装水的概念特别复杂,一般消费者难以区分。最初,瓶装水进入市场时,借助“饮用纯净水”的概念切入。当时,饮用纯净水宣称的概念是通过各种化学和物理的手段对水进行处理,达到除去水中有害物质的目的。
这个概念推出后,引起业内质疑。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上公开披露,这种饮用纯净水虽然达到去除有害物质的目的,但同时也除去了或大大降低了水中其他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
此外,有些品牌打着“饮用天然水”的概念,宣称水源来自深层地下水,不仅没有有害物质,而且还有天然形成的矿物质元素。这类品牌瓶装水所宣称的概念很容易让人将它和国家质检总局定义的“矿泉水”画上等号。
与此同时,还有的品牌为了“标新立异”,干脆另辟蹊径,打出“饮用矿物质水”的新概念。宣称饮用矿物质水不仅对水进行了除害,还人工添加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
但据我市质监部门人员介绍,目前饮用瓶装水中只有饮用矿泉水和饮用纯净水已经制定了国家标准,其他的包括饮用天然水、饮用矿物质水等均未有国家标准,只是执行企业标准。不过,随着食品安全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瓶装水的标准将日益得到规范和细化。
选择瓶装水要三看
那么,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瓶装水品牌和种类,市民该如何选择呢?记者从质监部门和行业人士处了解到有三看:
一看有无标明水源地——优质的水源决定了瓶装水的质量,以优质天然水源加工的瓶装水都会在瓶外贴上清晰标明水源的名称甚至地理位置;
二看有无标明pH值 ——弱碱性是健康水的必要条件之一,正规厂家合格产品的瓶装水都应该有此标识;
三看有无食品添加剂——目前有的瓶装水通过添加硫酸镁、氯化钾等食品添加剂来获得矿物质。但是至今对这一做法还存在颇大争议。有专家认为,通过食品添加剂获取的矿物元素种类单一且不均衡,很难达到健康标准,在饮用水中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长期安全性也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在购买瓶装水之前应该看一下配料表。
市质监局表示,按规定10月1日前生产的矿泉水仍可在市面上销售,但是之后生产的矿泉水必须严格执行新国标,他们将在加强这方面检测的同时全面监控市场,以确保合格饮用瓶装水投向市场。
溴酸盐到底是什么?
溴酸盐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为什么会出现在国内的矿泉水里呢?据我市质监部门介绍,矿泉水国标过去一直对菌落总数限定严格,每毫升不得超过50个。但是由于矿泉水特殊的水源和工艺要求,菌落总数控制难度比纯净水要大,所以很多矿泉水企业为控制菌落总数,加大了臭氧投放量,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溴酸盐,这种物质被人体吸收后有可能致癌。矿泉水新国标是按照70年终生饮用进行安全考虑的,规定每升矿泉水中不得含有超过0.01毫克的溴酸盐,如果每人每天喝500毫升矿泉水,那么,按照这个标准70年每10万人中只会有3个人有患癌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