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调整,触发社会对价格波动的敏感神经。如何在水价调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商品”与“公益”的作用,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个良好的水价是公共服务的基础,一个合理的水价能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自天津、上海等城市相继提高自来水价格后,日前,又有部分城市陆续召开水价调整听证会,酝酿提高水价,哈尔滨就是其中一个。哈市水价调整听证会将于12月8日举行。面对水价调整,有人表示接受和理解,也有人提出质疑。
居民水价上涨需要明白账
哈市此次调整城市居民生活供水价格定价方案显示: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拟由原来的每立方米1.80元调整为2.40元,上涨0.60元,涨幅为33%。然而这2.40元并不是居民最终交纳的,还需交纳每立方米0.80元的污水处理费,也就是说水价调整后,哈尔滨市城市居民的水价应为每立方米3.20元。
近年来,为了确保居民的饮水安全,哈市举全市之力建设了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从最初水库的建设到管网铺设再到水库投用后的运营费用,无疑都增加了供水成本,因此,供水企业希望能借助此次调整水价来缓解目前的经营情况。
提到调整水价,居民反应不一。但普遍认为,如果要涨,必须给居民一个明明白白的成本。
道外区进步小区居民王荣伟说:“现在柴米油盐、水电气都在涨,这给我家生活增加了负担。水价如果要涨,必须给我们一个明明白白的成本和理由。”
市民张女士说:“涨价可以,相关服务也要跟上;同时涨价也要考虑到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涨幅不能太大。”
企业季节性原因致使供水成本偏高
此次各城市水价上调,第一理由多是亏损,这也是哈市水价上调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哈市供水成本居高不下呢?
据了解,水价的构成大致包括原水成本、运营成本、税费成本三大部分,其所占比重分别为20%、70%和10%。在水价运营成本所占的70%中,包括了净水成本、输配成本、管理成本以及收益成本等多个方面。
据哈尔滨市供排水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张成介绍,运营成本中,由于北方独特的气候原因致使北方的供水成本普遍比南方城市要高。在建设成本方面,由于北方冬季寒冷,供水管线的埋设需在2米以下才能确保管线不被冻坏,而南方城市几十厘米即可;同时为了确保冬季供水不受影响,北方水厂建设多数为封闭建设,还增加了保温和保暖设施,而南方供水厂则多为露天建设,这些都增加了北方城市供水的建设成本。
张成说,不仅如此,由于受天气制约,北方的水表都装在用户家中,查表员需要挨家挨户登门查表,一个查表员一个月仅能查1000块表,而南方水表多在户外,一个查表员一个月可查表6000多块,这样人员成本又增加了许多,进一步增加了供水的管理费用。此外,新引进的磨盘山水质已达国家I类标准,优质水源的引进也提高了供水成本。
专家合理水价机制亟待建立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副院长教军章认为,水资源是生活不可替代的稀缺品,随着社会发展,环境保持、污染治理等各项费用的增加,涨价是必然的。问题是怎么涨、涨多少、居民该承担多少比例。水作为公共物品,居民使用就要交费。供水虽然委托公司进行经营,政府仍然不能推卸责任,仍要加大投入。不能因政府投入不到位导致的企业亏损由居民以涨价的方式承担,转嫁责任。同时,政府要让居民接受,必须让水价格构成和成本透明。
教军章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涨价当然是一种最为经济的调节手段。水价涨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产生节约用水的动力,无节制的消耗才会下降;而且因为水价上升,水资源的开发和生产亦可有适当的利益驱动,从而增加水的供给。但是,调整水价最关键的不是涨幅,而是方式。目前,哈市自来水用多用少一个价,甚至按人头收取固定费用,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也加大了污水处理的费用。因此,哈市水价形成机制亟待改革,阶梯水价势在必行。相关部门可以从改革水价机制入手,实行分类定价、阶梯式水价。如果使用中水比使用自来水有更显著的成本优势,人们会更多选择中水,洗车行、城市绿化也会更青睐中水,这是分类定价的效果,如果使用的水越多水价越高,奢侈和浪费用水会更谨慎,这是阶梯式定价的效果。阶梯水价一方面促进了人们节约用水,另一方面也兼顾了社会公平。
据有关报道和数据统计,哈市每吨2.60元的水价,在全国27个大城市水价中位列第6位,而哈尔滨市2008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第17位。
听证会参加人名单
消费者:谷孝发、李民、刘国斌、宫立君、修利文、李桂芝、何淑玲、马淑英、杨秀梅、刘汝文、王继辉、周福仁、刘天晓、董长晓。
专家学者:乔英杰、张军、张有政、栾福义。
经营者:李晓东、张新亚、乔惠平、关伟平、纪峰。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韩一宝、刘明凯、李健、关光毅。
政府部门:市法制办、市财政局、市经委、市建委、市民政局、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