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节节下滑的水源水质,百年不变的常规工艺何以能使出厂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呢?
内地长期使用的饮用水标准是1984年制定,1985年执行。正是根据这个标准,建设部近些年测定地方水厂浊度、余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4项合格率超过98%。不过,这4项标准主要是微生物指标,可保证居民不发生水致传染病,却回避了有机物污染问题。有机物多了必然引起色、臭、味感官性能问题,水的口感变差,对这些变化感受最直接的是居民。于是许多地方纷纷上演了“水厂说水质合格而居民坚称水被污染”的种种冲突。
造成饮用水标准多年不变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部委间的沟通不畅。1995年和1997年,卫生部和建设部曾两次联合组织力量对饮用水水质标准进行修订,并上报到当时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但均因未能协调一致而搁置。2007年7月1日,国家颁布了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检测指标从35项提高到了106项。但让人担虑的是,目前除了北京等个别超大城市外,绝大部分城市没有检测106项指标的能力。
工艺还在沿用百年前技术
100多年前的l902年,众所周知的氯气净水技术,即比利时开始采用氯气(简单说就是用漂白粉)来消毒饮用水。氯气可以穿透细菌的细胞壁与细胞内部的酶发生作用,破坏酶的功能,达到杀菌的作用。氯的作用解决了饮用水中的生物污染,制止了当时水致传染病的流行,造就了现代水工业,产生了流入千家万户的自来水。现在还在各中小型城市使用,完全不能达到现在市民的用水要求了。
净水行业有待发展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净水机,纯水机,家用水处理设备,软化水设备等这样一些水处理产品,补充了这部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