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资源概况
武汉,长江、汉江交汇于此,166个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优势明显: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人均水平的90倍。
“优”于水的武汉,却也“忧”于水。随着工业发展、人口剧增,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致使很多湖泊、河流受污染。如何让水“活”起来?武汉市干部群众没少动脑筋。截污、引江济湖,连通六湖,划定湖泊保护“三线”,实施“清水入湖”工程,一湖一景……武汉治水大动作不断。
■治水方略
规范治水:今年5月25日,武汉官桥湖截污工程通水运行:19个排污口的污水,将全部由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这意味着,全国最大城中湖——武汉东湖,斩断了最大污染源,每天少“喝”4.3万吨污水。
事实上,截污治水,武汉市政府一直进行着不懈努力。上世纪末,武汉开始申报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工程”,并制定一系列法规。2001年,针对湖泊污染和水面填占,武汉组建水务局,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将保护、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实施一体化管理。2002年,国内首部对湖泊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此后,武汉市又陆续颁布实施一系列法规政策,治水治湖逐步纳入法制轨道。
今后五年,武汉市还将投资344.6亿元,重点实施工业污染源防治、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城区湖泊生态修复等七类环境保护工程。
循环用水:武汉重工企业密集,每年直排工业废水达上亿吨。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工业废水,成了企业治水的破题之举。
作为大型国有钢铁企业,武汉钢铁集团无疑是治水的“引领者”。2004年,开展“直排改循环”系列工程,工业废水不再直排长江,而是循环利用。2005年,建成循环塔和泵站,反复使用,一年节水数千万吨。2006年底,鼓风机站循环供水工程完工。今年1月16日,武钢首座现代化废水处理工程——北湖港排口废水处理工程竣工。同日,工业港排口污水回用工程也相继启动。两项工程启用后,一天就可“喝”掉武钢工业废水43.2吨。
不仅武钢一家,武汉众多企业也尝到了循环利用的“甜头”。武汉东风本田汽车公司建厂之初,就积极探索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污水处理站,使半数以上的工业废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废水,不仅达到绿化和清洁的使用标准,还可以放养鲤鱼。
公众参与:37岁的张承建是武汉一家水科技公司负责人,曾自筹资金考察“大东湖生态水网”,并在2004年,发起成立了“武汉百湖之友清洁发展环境组织”;1984年,武汉大学几位教授向政府部门建议,修建武汉首个污水处理厂,开始了治理东湖的第一步;2001年,市民涂阳斌向武汉市政府提交“三湖连江”建议书,直接引起了市政府对连通江湖的重视……如今,在武汉,节水治污已经成了所有市民的共识。
■治水成果
湖泊水质总体改善。今年4月,武汉市水务局公布的2007年水资源公报显示:由于“清水入湖”计划的实施,与2006年相比,湖泊水质总体上有所好转。耗资10多亿元,治理24年的东湖,水质逐步改善。莲花湖、后襄河、沙湖、内沙湖、月湖、南湖和汉口北湖等湖泊水质,污染物浓度有所下降,水质有所改善。
污水处理率大幅提升。目前,武汉中心城区日处理污水能力159万吨,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37%升至去年底的76%。加上正在建设的2座污水处理厂,今年底污水处理能力可达80%。
江湖连通初显成效。去年8月,武汉用一周时间,将汉阳月湖近7成的湖水换成汉江水,水质立即连升两级,由劣五类升至四类,如今,水质依然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