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知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饮用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没有卫生的饮用水就不可能有人体的健康。因此,确保饮用水的卫生和安全是预防疾病和保障人群健康所必须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规范饮用水卫生和安全的法规,在保证供水,特别是集中式供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定卫生标准的原则和依据 制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原则
(1)基于终生用水安全确定对人群的健康防护。生活饮用水是指供人类日常饮用和日常生活用水。生活饮用水包括个人卫生用水,但不包括水生物用水以及特殊用途的水。生活饮用水不同于饮料水,它不仅供日常饮用,也需供其他日常生活用,例如做饭、洗澡等。因此,生活饮用水是人们在一生中都需使用的,绝不是只供短时期使用的水。在确定有毒物质限值时必须基于饮用者终生用水安全来考虑健康防护的要求,也就是说,饮用者终生使用饮用水,不会带来明显的健康危害。
(2)必须确保生活饮用水卫生和安全。向人们提供卫生和安全的饮用水,对于控制疾病和确保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卫生和安全的饮用水需满足下列三方面的水质要求。
水质感官性状良好。水质感官性状(即水的外观、色、臭和味)良好是十分必要的。它是饮用者判断水质及其可接受程度的首要和直接的指标。饮用者几乎完全依赖于自己的感官来判断水质及其安全性。如果水的浊度很高,有异色或令人厌恶的臭和味,就会使饮用者感到不安全而拒绝饮用,这是造成用户投诉的主要方面。但是,必须说明的是,感官良好的水,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安全。虽然如此,仍然可以认为感官不佳的水起码是水受到污染的一 种信号,应予以处理,去除水中危害公众健康和利益的成分,使其尽可能达到最佳水平。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确保水质微生物学质量的安全性。饮用水可能受到各种细 、病毒,甚至原虫和寄生虫的污染而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特别是人和动物粪便的污染可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在发展中国家,饮用水的微生物污染仍然是饮用水卫生的最 大威胁。因此,饮用水消毒是十分重要的。在此应该指出的是,饮用水加氯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具有潜在健康危害,已引起公众 的关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饮用水消毒不充分所带来的危害要远远大于消毒副产 物的危害,因此,为保证饮水卫生,应把饮用水消毒放在首位。
预防化学物质的急、慢性中毒以及其他健康危害。饮用水中化学物质的健康危害不同于微生物污染所带来的危害。一般而言,主要是人群长期暴露于污染中所带来的健康影响,特别是蓄积性毒物和致癌物。因此,在短期内饮用水中化学物质超过限值并不一定意味着应立即停止饮用。但是,在不影响公众健康的前提下,所容许超过的数值及持续时间将取决于含有的特定物质的性状。有关当局应与公共卫生单位商定处理这个问题的措施。
(3)必须充分依据本国地理、经济、社会状况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等因素确定标准限值。
在制定国家标准及确定标准限值时,不仅要考虑到和国际接轨,尽量吸取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标准的先进部分,而且必须要基于本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地理和生活习惯等特点来制定标准及确定限值,以使制定的标准符合国情,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定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获利和投入”的利弊分析,在保证饮用者健康的前提下,根据本国经济水平、社会状况和人文特点决定标准限值或所应采取的措施。
"选择需要确定限值的水质指标的依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的文明和现代化,与此同时,也加重了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化学物质对水、食物和空气的污染。在水中已经发现了"多种类别的化学污染物。在饮用水中已鉴别出数百种污染物,其中多数为有机化合物。但是,不可能对饮用水中鉴别出的每种化合物都制定标准限值。这不仅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科学资料制定如此多的标准,更是由于没有必要。应从实际出发,选择一定数量的指标确定标准限值。选择水质指标的依据包括以下各项。
(4)对水质能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饮用水中污染物很多。其中有些对水质影响不大,不影响水的感官性状,而且毒性也低;对于这样一些物质,确定限值的必要性不大。但是对那些能明显影响水的外观、色、臭或味的物质以及毒性大、危害大的物质就有必要制定限值,以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和水质良好。
(5)具有足够制定限值的科学依据。制定标准限值是以现场调查和科学研究资料为依据。如果科学依据不充分,就无法制定限值,即使是客观上需要的限值,也只好暂不纳入标准。
(6)已知在水中含有一定浓度,并且经常检出在饮用水中已检出数百种污染物,其中多数的浓度很低,甚至低于检出限,并且仅存在于某些水样中,不能经常检出,因此没有必要制定限值。只有当污染物含量达到一定水平,有造成危害的可能性,而且检出频率高时,才有 制定限值、进行检测的必要性。
(7)具有可行的检测方法为。了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水质监测以及 在特定情况下的水质检验,从而基于标准限值评价饮用水的安全性。如果没有可行的检验 方法,就无法了解饮用水中污染物特别是化学物质的污染水平,因而无法进行安全性评价。
作者:大河水网转/发布日期:2010/10/20 11: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