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就一定会跟着增大呢?近日,记者在三峡库区采访时,一家化工企业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涪陵,系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控股的我国重点磷复肥生产企业之一。
近年来,中化涪陵在生产规模扩大几十倍的同时,用水量却一直不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几乎到达100%,且率先实现了废水零排放,也因此成为重庆市节能减排的先进企业。
在上世纪80年代前,公司每生产1吨硫酸要耗水120吨,每生产1吨磷酸1铵要耗水40吨。可是现在,这两项数据分别变成了2.81吨和2.03吨。“生产规模扩大了,但因为单位用水量的大幅减少,总用水量却一直保持不变。”该公司一位技术人员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过去,中化涪陵从长江抽上来1吨水,生产线上循环1圈,要用掉200~300kg,剩下的近80%的水又排回到长江,在大量浪费水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水污染。如今,他们从长江里抽上来的1吨水,到最后基本不会再排回去,因为采用了各种技术,将其利用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让水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化。2007年,该公司内部工业水的重复使用率达到95.7%,在全国的同类企业中已处于领先水平。
如何将所有的水都利用完?怎样解决那些不能够利用的水呢?
公司一位负责人称:“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国家加大了对长江的治理力度,也促使我们自觉承担环保责任。”据了解,中化涪陵对工业废水实行源头抓起、过程控制、分级利用和循环复用等措施,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对硫铁矿制硫酸,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用稀酸封闭循环工艺改造原有硫酸生产水洗净化工艺,产生的稀硫酸用于磷复肥生产,每年可减少废水排放314吨。对合成氨采用稀氨水逐级提浓和串级冷却循环复用技术,实施合成氨污水综合治理,尽可能减少新鲜水的使用量,每年可减少废水排放380万吨。他们还对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产生的废水全部循环使用,每年还从循环使用的废水中回收到价值300多万元的磷资源。
该公司还对各生产装置用水指标制定用水定额考核,严格控制生产用水的加入量与生产实际消耗的平衡,从源头控制装置废水的产生量,为生产废水的全部回收利用创造条件。中化涪陵对各生产装置设废水地下收集槽和终端收集池,利用各生产装置或工序对水质要求的区别,对生产废水进行分级利用。新鲜水首先用作设备的冷却水,接着用于工艺冷却水,然后作为清洁工艺用水,最后可以用作污染水的工艺水。由于对生产中的废水都进行了循环复用,过去公司设有7个排污口,现在只保留了一个用于应急排放。
“节能减排,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化工类企业的节能减排又被喻为是这项工程的重中之重。”控股中化涪陵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总裁刘德树如是说。
“我们在管理和技术上大胆创新,从工业用水入手,将节能减排贯彻到所有的生产环节中,并以此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据中化涪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十五”以来,中化涪陵万元GDP综合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81.69%和57.64%,累计实现节能160.5万吨标煤,节水26080万吨,进入全国化肥企业节能减排的先进行列。目前,该公司已经发展成了年生产化肥达150万吨,硫酸130万吨的大型企业,销售、产值双双突破20亿元,实现利税1.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