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交所两大跨越
在毫无传闻、前兆的情况下,8月5日上午,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北京、上海两地挂牌成立。“国内专业服务于环境权益交易的市场平台”终于从梦想变为现实。
8月8日,一位要求匿名的环境经济学领域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8月6日,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在北京召开关于《天津滨海新区开展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的总体方案》的专家论证会,“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体方案通过了专家论证。
2008年3月,“中国环境交易所将在天津首创”的消息不胫而走。消息的起源是3月28日国务院批复的《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该方案第九大部分明确,滨海新区将“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机制,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权市场”。结合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市的功能定位,“环境交易所天津首创”各界期待。
6月底,记者曾从天津某水务公司获悉,天津方面正在积极争取设立一家“国家级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交易内容包括“二氧化硫”和“碳”。8月5日,两大环交所成立,环境权益交易是其业务范围。
从“排污权交易”到“环境权益交易”,是环境交易所的第一个大跨越。
排污权交易起始于1999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与美国环保协会共同启动的合作项目。200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形成其制度基础。2007年11月10日,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浙江省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成立。该中心先行试点的是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权的交易。此后,排污权交易平台在全国加速建立、完善。
北京、上海两家环境交易所将以排污权交易为基础,深入拓展节能减排和环保领域的技术、专利的转让、项目融资等环境权益交易内容。“环境权益是与环境现状相对应的概念范畴,内容更加丰富,权益实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教授对此“跨越”如是理解。
将环境权益引入现有的产权交易平台是环境交易所的第二大跨越。
“产权交易的成熟机制,比如进场、挂牌、竞价、交割,以及其它交易规则,将对环境权益的交易产生根本性影响。”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企业成长服务部赵鸣达告诉记者。产权交易将改变排污权交易“付费即排污”的简单模式。
“过去节能减排只能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强制推行,排污权交易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的产物。环境服务业公司介入节能减排相关产业,其资本回报只能指望政府提高相关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环境权益实行产权交易,说到底是市场化交易方式,这将给投资方提供另一种选择。”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文一波看好产权交易的市场化模式。
最终目标:碳排放交易
北京、上海两家环交所建立在两家产交所现有的产权交易业务基础之上。“业务分四个梯次分布展开,第一梯次就是节能减排与环保的技术交易。”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介绍说,“今后就是要把原来这方面的零星交易聚集起来,同时跟一系列的国际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把北京环交所建成国际的技术转移中心。”节能环保技术也是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在成立当日公示的主要业务范围。
对于国内已有试点的排放权交易,熊焰向记者透露,北京环交所是国家二氧化硫交易规则制定的参与单位之一,其已聚集了一批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项目资源。这一交易内容现在处于“预研究阶段”。
体现中国特色的是“节能量交易”。北京、上海两家环交所都强调,环交所将“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国内的节能减排工作”。 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聂祚仁教授认为,“节能减排任务已经配置到了各个省市,量化指标也已经分配到了各个大企业。这种情况下,地区间的配额交易是有可能的。”
在上述交易业务逐渐展开的基础上,“最后一个梯次是探索碳排放交易。”这是熊焰的“终极畅想”,但并不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通过美国环保协会搭线、于2003进入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美国国际集团(AIG),其中国成员公司主席魏欧林曾向本报记者表示,AIG投向中国市场的碳减排补偿额度将在北京产权交易所进行注册并被封存。在刚刚起步的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环交所很快就将起到交易平台的作用。
碳排放交易是当前国际环境权益交易的最新业务内容,已经产生了庞大的市场交易额度,形成了几大国际贸易市场。如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体系(EU ETS)、欧洲气候交易所(ECX)、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在这些成熟的交易所的推动下,环境权益交易还出现了权益证券化的衍生金融工具,如EU ETS的EUA期货。根据公开资料,2006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共成交了10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而2005年仅为140万吨。
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能源发展机制)是目前国内正在运作的碳排放交易机制。但是,CDM项目的市场能力有限。(相关报道见记者李鹏:《中国CDM项目亟需建设市场能力》)
对于碳排放交易能否在中国形成市场能力,熊焰向本报记者表示,“市场与环境是互为因果的,不能说等环境完全具备再建立这个市场。北京环交所将通过市场化的探索,通过若干个案例的提炼总结,来逐步促进市场整体环境、政策、法规的建立与完善,与之成为互动的关系。”